高雄文學館照片
開館時間

週二至週六 9:00-21:00 週日9:00-17:00

分館沿革

LOGO保留作家葉石濤字跡,表現文本對話後產生異質空間,並結合建築與公園生態色系。
LOGO保留作家葉石濤字跡,表現文本對話後產生異質空間,並結合建築與公園生態色系。
建築設立於1954年,融合西洋古典與現代主義特色。
建築設立於1954年,融合西洋古典與現代主義特色。

【關於高雄文學館】

 

歷史沿革/建築特色

 

本館建築由高雄本地的建築師陳瑞霖設計,1954年正式落成,為戰後高雄的第一棟圖書館。1981-1996年轉作市黨部使用,原總館遷往民生二路80號。1996年市黨部遷出,1997-2002年轉為高雄市立圖書館第二總館。

 

2003年在官方和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共同推動下,準備轉型並更名為全台首座以城市命名的文學館,館銜由作家葉石濤親筆題字。整修至2004年3月31日重新開館,並於2006年12月獲文建會(今文化部)認可為地方文化館。

 

2007年委由藝術家梁任宏設計「高雄文學廣場」泉筆意象,設置於中華路和民生路口,象徵城市文學的積澱與文思泉湧。2009年再委由建築師許家彰設計文學步道,沿途設置三座六面的高雄作家作品燈箱,同年雕塑家王秀杞製作之「葉石濤紀念銅像」落成,設置於本館背側,象徵作家守護文學、親近常民的形象。

 

2016年獲得教育部「推動公共圖書館書香卓越典範補助專案計畫」補助,重新改裝館舍老舊的閱覽空間,同步將作家展示櫃轉為線上數位資料庫。2020年則因應鄰近社區分館成立、正式轉移圖書借閱服務,申請文化部「地方文化館及博物館提升計畫」,正式改裝為以辦理活動和展覽為主的多功能藝文空間。

 

因應功能轉型而有多次改裝的建築本體,至今仍保留原始結構與裝飾細節,充分展現1950年代建築風格,兼容現代主義與西洋歷史兩種式樣。簡潔的建築量體,兩座圓弧造型塔樓成為視覺焦點,帶有些許現代流線趣味;而大門已退縮立體造型強調入口意象,簷部、附壁柱和旗杆座則見西洋古典元素,與館內多處線腳裝飾及柱身細節相互呼應。

 

這棟散發些許古典浪漫氣息的現代建築,將圖書館知識殿堂的氛圍表露無遺,成為不同文化脈絡與時空背景的有趣交集。

 

教育推廣

 

推廣活動
辦理多元類型的文學推廣活動,以提升市民文學涵養及傳遞高雄文史知識,並培植在地文學創作及教育人才。如針對青少年族群辦理「高雄青年文學獎」及徵件作品集出版。同時也與在地社區、藝文團體或院校單位合作辦理系列活動,期以資源共享、文化生活圈的方式實踐「文學的地方想像」永續目標。

 

主題展覽
1F文學情報站:展出高雄文學館最新訊息、特色活動及出版品

1F常設展覽室:展出高雄文學與臺灣文學重要紀事、作家文物以及紀錄片放映

1F主題展覽室及1F文學書房:不定期辦理高雄文學特色主題特展

 

研究典藏

 

文學史料研究
本館以三本針對高雄地區之文學發展蒐集編纂而成的三本著作:《高雄市文學史》、《高雄文學小百科》、《鳳邑文學百科》為基底,持續擴展高雄文學作家與作品的基礎研究,期能深化高雄文學史的作家群像及時代背景,並進行應用推廣、提升文學的在地認同。

 

文學作品典藏
本館持續蒐藏高雄作家著作、相關研究專書論文,以及高雄主題書寫相關作品,並展示於2F「高雄文學典藏圖書室」供現場閱覽,同步將數位資料彙整為「高雄文學資料庫」,以供線上查詢。此外,本館亦聚焦於高雄在地文學團體刊物蒐集,期能透過保留各時代創作者聚群產出的文學雜誌,一窺文學與時代對話之切面。

辦理多元類型的文學推廣活動,並培植在地文學創作及教育人才。
辦理多元類型的文學推廣活動,並培植在地文學創作及教育人才。
以針對高雄地區之文學發展所蒐集及編審而成的著作為基底,持續擴展基礎研究。
以針對高雄地區之文學發展所蒐集及編審而成的著作為基底,持續擴展基礎研究。
作家葉石濤紀念銅像設立於2009年,象徵作家守護臺灣/高雄文學發展的重要意象。
作家葉石濤紀念銅像設立於2009年,象徵作家守護臺灣/高雄文學發展的重要意象。
最後異動時間:2023-12-20 下午 01:26:42
  • 回上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