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線上影音

2022高雄青年文學獎頒獎典禮
影片簡介
全畫面:全畫面

2022高雄青年文學獎:想像零件
1985年,在深刻理解港都文化底蘊和特質後,作家葉石濤在〈港都需要什麼樣的文學〉一文中,提出五大建議類型:非虛構、推理、科幻、工人文學。然而在數十年後的全球化世代,是否還能持續提問「港都需要什麼樣的文學」?

於是自2018年起,「高雄青年文學獎」即開始以具象主題回應,分別為:2019年的「文學.非虛構」、2020年的「日常事件」,以及在疫情隔離下觸發出帶有科幻感的2021年「異質邊界」。

新一年度的主題「想像零件」,則以上一年度的「異質邊界」主題為基礎,更進一步的滲向邊界之外的現實。試圖連結高雄不可忽視的工業歷史、也呼應作家葉石濤曾提及「我的勞動是寫作」一說。

是無數的零件及勞動,構成了日常的正常營運,也搭建出了一座城市的穩固樣貌。那書寫者會如何去細緻觀察生活中零件的存在?或在文學的世界中創造想像的零件?期待文學,能給這座城市,還有生活更多的解答。

〈緣起〉

青年的文學夢,用一座城市的力量來守護──

民國94年,時任民生報文教線記者的作家李友煌,深感校園中青年的文學創作心思,迫切需要被看見和鼓勵,才能持續有機會茁壯、累積為城市的文學和資產。與時任高雄市立圖書館的施純福館長,籌措預算設立有稿費的「青年文學徵文」。

轉瞬17年,從徵文到文學獎,從廣義青年到細分國中、高中、大專成人組。「高雄青年文學獎」在那些年裡,順利連結上大量高雄青年的文學夢。曾經的入選者雖一一脫離參賽年齡,但也開始指導學生參加,如作家郭漢辰就曾因被收錄於選集中而堅定文學創作信心,日後成為多屆評審。

在這個高雄青年文學獎所設下名為「青年文學」的眼界中,恰好為城市做足了17年的紀錄。透過青年之筆,可看見城市景觀變遷、價值觀的轉化,以及世代文學青年的面貌變化。無論「青年文學」在每個人心中是什麼狀態,都可以與之對話、交換彼此的文學與生活。

社群分享
最後異動時間2023-05-06 下午 02:43:33
TOP